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发布机构
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发布日期
2022年07月20日
分       类
人大建议结果
文       号
苏人保办〔2022〕105号

对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第0266号建议的答复

时间: 2022-07-20 13:33 来源: 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访问量:
【字体:

刘圣等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速推动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建设,着力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2020年5月20日,苏州率先提出建设“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项工作推进落实,由市人社局牵头协同各成员单位,切实强化高层次人才和高素质产业工人双轮驱动,增进与“苏州最舒心”一流营商环境的协同效应,精准高效促进人力资源集聚,为来苏劳动者就业创业创设优质环境,推动“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在苏州实至名归。目前,“首选苏州”的共识正逐步在来苏劳动者间达成,“人到苏州才有为”的品牌效应正在显现。

(一)就业底盘更加稳固。持续将稳就业、保民生工作放在突出位置,运用“就在苏州”平台,实现企业免费登记,劳动者免费线上求职,目前提供岗位数48.34万个。完善跨地区劳务协作机制,整合政府职能部门、企业院校、社会机构组织等各方资源,搭建各类用工就业平台,依托机制新建229个劳务协作和校企合作基地。在省内率先推出“项目制培训”,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确定培训目录清单,已发布目录清单132个,实现对职业技能培训的精准补充;苏州企业新型学徒制经验经《人民日报》专版刊登,目前累计有220家企业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培训人数11226人。2020年以来,苏州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7.02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90.9万人次;苏州连续2年获评全国“最佳促进就业城市”,就业促进工作连续3年获省政府督查激励,我局稳就业相关工作连续2年获评“苏州十大民心工程”。

(二)人才动能更加强劲。2020年以来,共计培养高技能人才17.55万人,数量领跑全省。畅通高技能人才与专技类人才评价通道,打破技能人才发展“天花板”,苏州5人入选全省首批特级技师。持续鼓励劳动者通过技能提升实现增收,凝聚勤劳致富正能量。开展“校园苏州日”、校园引才引智等活动,近两年引进应届高校毕业生近21万人,年均提供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超过20万个,苏州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均达98%以上。高规格举办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礼遇各类人才,厚植引才沃土,2020-2021年,通过精英周落户项目2939个,为助力苏州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平台,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打响“人到苏州才有为”品牌添薪蓄力。

(三)劳动关系更加和谐。持续提升苏州和谐劳动关系整体水平,已建成符合劳动关系和谐标准的企业1.08万家,占单独已建工会且正常经营企业数的比例达73.2%,推出《关于对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给予正向激励的意见》,明确27条正向激励政策措施,激励力度领跑全国。发布全国首个市级“劳务派遣信用”地方标准,为劳务派遣单位精准化监管提供支撑,获评2021年度江苏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创新项目。对接全国首家劳动法庭,联合制定《关于强化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实现“强强联手”。会同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推进“利剑行动”,精准打击违法违规行为471件,关闭非法人力资源机构166户,持续净化人力资源市场环境。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一是迭代升级人才政策。不断完善覆盖引进和培养、塔尖和塔基、个人和团队、创业和创新的高素质人才引育体系。以“建设国家级人才平台”为目标,坚持对标升级与原始创新并重,通过政策持续发力让人才成为苏州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动力和最亮标识。

二是打造人才集聚平台。积极拓展引智渠道,主动作为“请进来”,持续扩大创业周品牌影响力和人才集聚力。更大力度“走出去”,常态化举办“创赢未来赢在苏州”、国际创客大赛,积极推动“离岸孵化+飞地引才”体系建设,在全球人才集聚的国家和地区设立“苏州人才工作海外合作组织”和国际创客育成中心,共建全球引才大矩阵,创新推出“云聘荟”“云创汇”“云博会”“热力图”等一批线上平台,推动招才引智“全链上云”。深入开展“校园苏州日”、“名校硕博苏州行”、校园引才引智等活动,抢抓更多高校青年人才来苏就业创业。

三是实施紧缺人才计划。坚持引进与培育并重、高端人才和基础人才并重,修订完善《姑苏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计划实施细则》,面向重点产业领域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符合我市紧缺急需专业,并从事相关工作的中高端人才,给予最高15万元的薪酬补贴,同时叠加住房公积金贷款和非户籍子女入学等政策优惠,计划三年内资助10000人。深入实施青年人才定岗特选计划、知名高校大学生暑期实习计划,不断夯实我市基础人才厚度。

四是优化人才服务体系。继续完善姑苏英才卡“一卡通”服务体系,致力打造线上线下服务平台,整合21个职能部门的43项服务内容,为人才提供周到服务,进一步打通市、区两级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融合政策申报、咨询、实施等各环节,提高服务能力。继续实施人才乐居工程,进一步落实人才最关心、最期待解决的居住问题,三年筹建不少于10万套人才公寓,高品质建设若干个国际创新社区。发挥苏州留学人才协会、精英周落户企业联盟、苏州博士联合会等群团和社会组织作用,建立多维度人才交流平台,形成良好互助氛围,激发人才活力。

(二)强化职业技能提升

一是广泛开展技能培训。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结合苏州地方特色,着眼培训重点,全面建立职业技能培训“1+X”政策体系。支持企业开展职工在岗培训,突出高技能人才培训、急需紧缺人才培训、转岗转业培训、储备技能培训、通用职业素质培训,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二是强化载体平台建设。推动多层次载体平台建设,构建包括技工教育、新型学徒制、公共实训等在内的技能人才培养全链条,壮大技能劳动者队伍规模。全面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每年培训3000名以上新型学徒。进一步发挥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主体作用,激发职业(技工)院校社会培训基础动能。

三是激活企业自主评价。突出技能引领,放活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权,提升企业对职工技能提升的重视程度,指导企业根据生产实际开发评价标准,培养评价技能人才,实现岗位需求、技能等级和收入待遇相匹配。通过补贴资金激发企业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全流程的内生动力,实现人才和企业共成长。

(三)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一是增强服务发展能力。聚焦产业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培养紧缺技能人才,引导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协同解决企业发展瓶颈。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每年培训人次逐年增加,为企业员工提供更多学位。

二是拓宽学生成长通道。力争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就学的比例持续保持在85%以上,五年制高职招生规模保持在同期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总体规模的40%左右。推进职业教育体系纵向贯通,系统构建中等职业教育、高职专科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支持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双高计划”建设院校积极申办本科专业。

三是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紧扣苏州千亿级产业集群构建多个产教融合联合体,推动产教融合新布局,以职教集团、企业学院、产教融合型企业、产教融合联合体为依托,构建形成“四位一体”产教融合机制。建立产教融合联席会议制度,研制苏州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施细则,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激励政策,全力打响“苏州制造”名片,塑造“江南文化”品牌。

四是构建“产学研创”平台。依托智能制造等重点发展产业,构建形成以工匠学院、研发中心、创新实践基地、融合发展中心、协同创新平台为载体的“产学研创”一体化平台,服务社会发展需求。推进“标准化+职业教育”建设,以标准化建设引领职业教育品牌建设和推广。

(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是坚持教育优先战略。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完善教育投入结构,扩大老百姓期待的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着力优化资源配置。科学编制“十四五”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大力推进未来五年中小学、幼儿园布点建设。加大学校标准化建设力度,确保教学场所及各类专用教室建设达到省定标准。建立消除大班额年度和阶段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制度,保障按期完成清理任务,切实投放学位增量、盘活学位存量,确保学位充足供给。

二是引领医疗事业发展。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以《“健康苏州2030”规划纲要》为引领,以《苏州市“十四五”卫生健康规划》为指南,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力打造健康中国典范城市。优化配置医疗资源,提升医疗服务供给能力。基于全市常住人口发展态势,以目标、需求、问题为导向,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系统谋划推进三级三甲医院建设,推进基层机构标准化建设,统筹推进全市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及配置标准。推进科教强卫工程,打造学科人才高地,提升苏州医疗卫生核心竞争力,助推卫生健康事业和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统筹推进住房保障。推进全国保障性租赁住房首批试点城市建设,鼓励多主体参与,拓宽多渠道筹集,不断增加房源筹集来源,实现保障性租赁住房多元化供给,拟在“十四五”期间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20万套(间)。通过一张床、一间房、一小套等不同租赁住房产品,不断满足新市民、青年人不同的个性化租房需求。

四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贯彻国家、省户籍制度改革决策部署,积极探索放宽城市落户限制的各类举措。进一步优化积分落户手续,在南京苏州之间实施居住年限和社保缴纳年限累计互认的基础上,探索扩大积分管理中省内城市居住年限和社保缴纳年限的累计互任范围。加大“放管服”力度,优化人才落户服务,以人才落户业务在省一体化平台创新区上线为契机,实现人才落户全市“一网通办”。开展“人才落户直通车”延伸计划,走出苏州、走进省内各大高校,扩大重点青年人才群体“落户无忧”实施范围。强化市县联动,开展“人才落户上门办”系列活动,在重点企业设立“移动人才服务站,现场指导重点企业员工办理落户手续,不断壮大人才落户规模,凸显人才集聚效应。

(五)创设更多优质岗位

一是坚持产业带动就业。坚持转方式、调结构、增动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激发市场活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四大先导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速制造业高端化、国际化进程,建设新型显示等10个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增强对人才、资本等要素集聚效应。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

二是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实施降本减负、助企纾困政策举措,落实退税减税降费和稳岗返还等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稳定和扩大就业。贯彻落实《江苏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更好发挥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

三是强化劳动权益保障。维护劳动报酬、社保、休息、休假等权益,帮助劳动者实现稳定就业和体面劳动,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企业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社保政策体系,聚焦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切实提高劳动者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是营造公平就业环境。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推动城乡劳动者在就业地、常住地平等享受相关政策服务。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促进人才跨地区顺畅流动,推动新时代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每年评选认定50家全市诚信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推动用人单位岗位招聘公开透明,提供公平竞争和平等就业机会。

刘圣等代表,你们的宝贵建议,为我们下步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将充分汲取并融入到实际工作中。感谢你们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欢迎你们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2年7月25日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